九月里菊花阵阵香宜兴出
“九月里菊花阵阵香,宜兴出得好花缸。细花饭碗江西出,瓶窑出名是乌甏。” 这是民间曾广泛流传的《三十六码头》中唱到的。读到这些诗句,告诉我们的是古时瓶窑也是有名的制陶大镇。
瓶窑古称亭市,南宋《咸淳临安志》载:“镇北小山古称亭市山,山下村落以山名。”《太平寰宇记》载:“亭市村人悉作大瓮,今人谓之浙瓮。”宋代,亭市山南麓建窑烧制陶瓶,始称窑山。亭市村因此改名瓶窑村。后有瓶窑镇。
制陶业的兴起与瓶窑得天独厚的地形地貌有关。从天目山脉顺流而下的东苕溪在此处打弯,大量淤泥在此积淀,形成了方圆几千里的“北湖草荡”。而这草荡沉淀的淤泥泥质非常适合制陶。周边是天目山余脉,山林资源丰富,为烧陶制陶提供燃料。东苕溪连接大运河支流,交通便利。这些都促使古镇兴起烧窑制瓶的产业,多以日用陶器为主。
现在的瓶窑老街整治后,面貌焕然一新。两边的建筑为三四层的小洋楼,带点民国味道。主街的路面很宽,清一色铺着石板。就是磨子心街,顾名思义,一座石磨的中心。相传古时瓶窑人在此放置了一片大磨子用来磨粮食,遇到乌龟精捣乱引发苕溪洪水,后来磨子滚落压住乌龟精,洪水被制止得以保住瓶窑。因此得名。六七十年代,磨子心街是瓶窑集镇蕞热闹的街市,商铺林立,南货北货,日用百杂,腌腊海味,各类小吃,应有尽有。
老街有浓浓的文化气息,图书馆、电影院,还有纸伞馆、陶艺馆,一条小河苕溪穿过。走到一座桥头,就是木桥头。以前,在瓶窑直街到横街的中间有一条河港,两边的居民往来要绕路走窑坝头才能过河。传说,当时有一位叫穆姑的大婶,她丈夫在绕路走窑坝头时被洪水卷走。事后她希望官府能出面造桥,但迟迟没有音讯。她就自己砍树造桥,又不慎跌落河中。所幸被一才女画家柴静仪救起。才女画家卖画资助造了桥。开始叫“穆桥”,叫着叫着变成了“木桥”。
违规内容投诉中文(简体)中文(台灣)中文(香港)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