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合作共赢聚焦发展方向凝心聚力提升服务水平
——大学与社会共进、与城市共荣。高校的社会服务要在服务国家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扎根中国大地,解决现实问题。
——在学校党委领导下,上海交大建立了“全员参与”的帮扶工作模式,努力巩固拓展洱源县脱贫攻坚成果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长期以来,上海交通大学秉持着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态度,紧密对接国家战略,为区域创新发展贡献交大智慧,以合作促进共赢,以共赢助力发展。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的开放办学,更加主动地对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率先探索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以及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新经验。”近年来,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国内合作布局规划进一步优化,社会服务工作体系日渐完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成果不断显现,师生医务员工参与热情持续高涨,俯首祖国大地干实事的决心和行动赢得了广泛赞誉,为学校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
一、扎根上海,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
黄浦江从交大闵行校区边奔涌而过,稳立急湾的交大人用实干让这个创新之角再次成为焦点。学校与闵行区开展深入合作,紧扣上海打造创新科技策源地发展目标,构筑科技成果转化与双创生态连接,集合科技与学科优势助推大零号湾产业布局发展,加速形成环交大全球创新创业集聚业态,为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学校与浦东新区、临港新片区深化合作,紧密对接上海打造科学新发现策源地目标,助力张江综合性国家中心建设,共建上海交大医学院浦东校区,稳步推进李政道研究所、张江高等研究院等高精尖科技机构平台和园区建设,打造科学基础研究的“上海学派”。促进临港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航空发动机测试基地等机构建设发展,努力打造智能制造创新枢纽平台。学校与徐汇区合作,聚焦上海打造产业新方向策源地目标,共建人工智能领域研究开源平台,积极服务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为打造人工智能“上海高地”贡献交大智慧。以交大速度加速上海产业创新方向,学校与徐汇区共同建设的分子与纳米医学创新转化中心,在2020年新冠疫情突发后,短时间内助力开发出我国首个法定检验机构检定合格的新型冠状病毒检测产品,得到社会肯定。学校与黄浦区、杨浦区和崇明区等合作,积极服务上海建设发展新理念策源地目标,提升城市文化建设与社会管理服务能级,加强基础教育现代化、医疗服务体系系统化、科技金融数字化等升级发展,探索城市生态发展、工业遗产保护,主动为各区建设科创中心服务功能核心承载区贡献力量。吸引人才,服务人才的理念成为区校合作的重要共识。环交大闵行校区基础教育生态区、创新创业集聚区建设日益成熟,交大基础教育品牌效应凸显;校园文化传承保护力度不断提升,徐汇校区早期建筑获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校区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强。校区周边环境品质进一步提升,交通、商业环境等配套服务不断完善。学校和城市的良性互动正在为学校人才强校、文化强校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有力保障。
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为重点区域创新发展贡献交大动力
学校响应党和国家号召,进一步加快服务长三角的步伐。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新机遇,积极探索着眼全局进行合理规划,行动上做到落子有力,不断扩大辐射面和受益面。学校与浙江、江苏和安徽互动进一步加强,以省级层面合作规划项目布局,统筹资源优化配置。一批交大特色的创新服务平台在长三角重点城市落地生根,构筑起学校与区域快速融合发展的桥梁,为区域一体化发展贡献交大力量。聚焦已有基础和未来发展有机结合。学校与浙江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聚焦“海洋+”“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等发展需求,建设绍兴新能源与分子工程研究院、平湖智能光电研究院等创新平台,以“三园三院”为基础做增量,以实际行动书写合作新篇章。聚焦重点城市新兴创新需求和传统产业优势有机结合。在与无锡市共同在新一轮合作指引下,学校集中启动了无锡碳中和动力技术研究院、无锡光子芯片联合研究中心和江苏零碳科技(宜兴)产业园等平台建设,引导绿色动力、量子信息、集成电路和新能源等领域学科与长三角重点创新产业发展共赢。聚焦产业特色和行业共性需求有机结合。以需求为导向,分类布局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和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共性平台,点线面结合构建长三角区域人工智能领域联动科创服务网络。与此同时,不同类型的合作模式得到进一步探索并优化发展——与南通共建上海交大南通基地,与淮安共建苏北研究院,深化创新平台领域布局;与溧阳合作共建溧阳智能制造研究院、与海安共建海安智能装备研究院,加速智能制造领域创新突破;在安徽建立陶铝新材料研究院,开展陶铝新材料研发和应用,助力安徽科创中心建设。学校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在“合作范围不断拓展,合作力度不断加强,合作深度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显现出奋发有为的勃勃生机,未来可期。
三、有的放矢,不断深化和拓展国内合作重点和范围
心怀国之大者,矢志国之重器。聚焦重点区域发展需求。学校主动参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在成都和重庆先后建立四川研究院与重庆研究院。基于重庆制造业基础雄厚、工业门类齐全的产业特点,重庆研究院重点打造临近空间技术两江基地,助力航空航天、智能制造关键领域技术突破。四川研究院支持暗物质探测、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创新领域发展研究落地。两院协调统筹西部地区科技创新和发展需求,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并进,服务川渝西部科学城建设。聚焦重点领域发展需求。以海洋强国战略为指引,成立海南三亚崖州湾深海科技研究院,积极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平台建设,助力海南“智慧海洋”建设发展;与日照共建日照海洋智能装备研究院,对标世界一流的海洋智能装备试验研究基地、世界一流的绿色智能港口及航运系统和世界一流的海洋牧场装备。聚焦紧缺人才队伍建设需求。成立上海交通大学-贵州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服务贵州软件工程、智能感知工程等重点发展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与海南共建全健康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海南国际医学中心等平台,为服务海南全健康产业发展培养和输送一批医学创新人才。积极推动深圳研究院转型升级发展,建立深圳行业研究院,构建起以行业研究为总枢纽的“政、产、学、研、创、投”一体化协同创新体系,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和科技创新。同时,紧密结合各地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以各种形式贡献交大力量。与石家庄市等地探索合作,深入探索生物医药产业、生态环境治理等区域发展重点领域的务实合作。与内蒙古共建内蒙古研究院,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在内蒙古落地转化,等等。按照上级要求,承担并落实与宁夏大学、南昌大学、海南大学、郑州大学和青海大学等兄弟高校学科合建工作,帮助指导昆明理工大学、大理大学和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等高校学科发展,探索开展面向区域战略发展需求的学科间合作,持续促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同时,服务区域创新发展需求。
四、优化体系,贯彻求真务实和奋发有为的工作要求
近年来,学校社会服务工作体系不断创新优化发展。成立地方研究院管理处,进一步完善精细化管理体系,提高精细化管理能力,制定并实施《上海交通大学地方研究院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管理办法,编制了地方研究院管理制度清单,为地方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及规范化管理提供了保障,促进地方研究院及平台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前期的合作成果为基础,着眼战略布局,引导平台建设方向,持续促进地方研究院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如,云南(大理)研究院从洱海水治理出发,先后完成了“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等数十项洱海保护与治理重要研究工作。2020年,研究院进一步扩大了云南高原湖泊生态保护治理服务范围,获批建设云南洱海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为云南高原九大湖泊保护治理和国内类似湖泊保护治理提供更多思路和经验。
学校成立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与乡村振兴办公室,建立健全“全员参与”工作体系,进一步发挥“心”“行”“梦”“恒”基金载体作用,广泛动员全校师生医务员工、校友和社会爱心资源共同参与,全力以赴为洱源乡村振兴发展贡献力量,认真落实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光荣任务。聚焦基础教育,托管建设洱源一中,打造“思源特班”、建立洱源基础教育发展基金、在洱源中小学新建“子午连心”教育基地等行动,积极探索“党建引领教育帮扶”的新模式,助力洱源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聚焦特色产业,成立上海交通大学洱源专家工作站,为洱源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共同引入外部资源支持开展乡村振兴创新试验,建设洱源县邓川镇中和村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产业振兴示范村;引入有机认证与GAP认证,发展高原苹果专业合作社,打造灯草湾特色水果品牌;积极参与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工作,不断拓展服务覆盖面。聚焦民生服务,持续在大理、洱源开展“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筛查和救治”,免费救治超过120个困难家庭的先心病患儿,有效防止了部分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果毅力行绘蓝图,砥砺深耕书华章。新时代为学校服务社会工作注入了新思想,指明了新方向,带来了新机遇。学校将以新时代新思想为指引,紧跟国家战略,进一步优化社会服务工作体系,积极拓展社会服务布局,扎根上海,服务全国,将交大的人才和科技优势与各地创新发展需求紧密结合,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交大力量。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