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太湖湾科技创新带规划建设打造长三角中心区科技生态城
在宜兴,总面积约380平方公里、长达34公里的太湖岸线,将以“科技创新”的名义重新定义。 今年3月,《宜兴太湖湾科技创新带发展规划(2021-2025年)》正式发布。 “一轴、四谷、三区、多点”的空间格局,既是宜兴以自身优势打造科技创新之城的自信,也是宜兴打造“创新动力源泉”的核心。太湖湾科技创新带南翼”; “欢欢川”的发展形态,既是宜兴与生俱来的生态禀赋,也是宜兴通过科技创新打造“长三角中区科技生态城”的雄心。
宜兴市委书记冯小春强调,要把太湖湾科技创新带建设作为一号工程,作为深化创新驱动核心战略的重要抓手,坚持高起点点谋划、高标准定位、高效推进,举全城之力,凝聚全城之力 智智推进太湖湾科技创新带建设,加快打造高增长蕞强引擎——质量发展。
对接长三角一体化科技创新资源 谋求太湖科技圈协同发展
“太湖湾科技创新带建设要积极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深入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无锡国家传感器网络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打造一批突出区域特色的高端创新要素 集聚、科技、生产、城市人融合的新地标宜兴卫星楼宇自控创新服务,打造未来区域创新极。从长远来看,将突出平面辐射,带动太湖湾科技创新带周边地区分工合作,实现无锡与太湖区域一体化发展,为实施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提供重要支撑。 “ 参与太湖湾科技创新带规划的长城研究院副院长蔡杰说。
建设太湖湾科技创新带,无疑是无锡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一号工程”。 打造太湖湾科技创新带,宜兴有基础、有优势,也有底气、底气。 据宜兴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守斌介绍,宜兴地处江浙皖交界地带,沪宁杭几何中心。 宜兴综合实力雄厚,连续多年跻身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百强、工业百强县、科技创新县十强。
“三山两水五田”的独特地貌,成就了“阳羡江南头部山水”的美誉。 宜兴还拥有同类城市少有的人文和生态优势。 在这片土地上,先后走出了30位两院院士、100多位大学校长、10000多位教授学者以及各界政商界乡村精英。
陈寿斌透露,在新《规划》中,太湖科创带将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能源、生命健康三大新兴产业,以及电线电缆、能源等传统优势产业。节约环保、无机非金属材料,加快布局5G和未来通信、工业互联网、航空航天、北斗应用、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技术等一批未来产业。 在内地率先探索企业开发问题、研究所开发智能、合作攻关的模式,实施重大项目承担单位“揭榜领班”遴选,精准推进“卡脖子” 》科技攻关,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建设好太湖湾,宜兴需要解决问题,需要一些‘非凡’”。 宜兴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沉小平坦言。 放眼长三角,宜兴科技创新实力水平还不够高,创新资源集聚度不够。 让太湖湾科创带建设助力宜兴“弯道超车”,双引双引是重要突破口。 宜兴要通过产业链和平台的招商引资,加快落实科技企业和项目资源,打造集地方优秀人才、创新企业家、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以“乡贤”为主要抓手,今年宜兴将着力实施“冀子兴义”工程,以专项队伍、乡贤大数据库、乡贤大会等为重点,引导乡贤到回乡开展科技开发合作、投资创业。 此外,宜兴还将探索实施“桑梓引才大使计划”,邀请本地顶尖人才担任“引才大使”,引导和推荐科技创新人才。
按照规划,到2025年,宜兴太湖湾科技创新带基本形成,“科、产、城、人”一体化的新型城市创新空间格局初步形成。 突破性成果。 以创新创业要素为例,到2025年,宜兴累计吸引各类人才24.6万人,累计拥有国家级研发平台15个,累计新增新型研发机构5个,累计建成省级及以上众创机构。 有15个空间和技术企业孵化器。
太湖湾科创带将积极对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1+N规划和政策体系,统筹联动沪苏浙皖“环太湖”城市群,促进通过四圈联动,由内而外、由弱入强的城市建设。 以紧密联系的创新经济生态系统,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提供有力支撑。
“未来的科创带将是科创赋能产业,产业承载科技创新,是中心区科技生态城的动力源泉”长三角和太湖湾科技创新带南翼。” 陈寿斌表示,宜兴太湖湾科技创新带将建设成为内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产业科技创新高地,沪宁产业创新带沿线的重要一极。
启动“135”战略,描绘科创带发展蓝图
画好画卷,谋求新的跨越。 为推进科技创新带建设,宜兴提出了“135”战略规划。 “1”是构建“科、产、城、人”融合的产业生态主线”是创新驱动、创业促进、开放驱动三大驱动力,“5”是空间规划、产业生态、双招双引、开放创新 1.生态赋能五项战略任务。
在38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轴四谷三区多点”的空间格局赋予科创带无限想象空间。 沿宁杭高速、东九大道、渡边线建设的科创带,是创新发展的联轴器,是一条“大动脉”。 在这条“大动脉”上,有高端研发平台、创新型企业等科技资源。 “硬实力”同时具备水城、山城特色景观资源的“软实力”。 未来,“一轴”将带动区域互联互通、协同创新。
新庄科教谷、淘都科创谷、培园科技谷、还珠科技谷,“四谷”领跑。 它们既是创新资源的聚集地,也是创新创业创意的辐射体。 以培园科技谷为例,该区将充分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优势,全力抓好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科创谷(宜兴)园区建设,打造产业技术创新的源泉。 新庄科教谷更像是城市发展的“智库”。 依托江南大学宜兴校区、宜兴大学城人才交流中心等平台,打造科教智力资源高地。
“三区”即西宜协同开发区、宜兴环保科技园和宜兴经济开发区,是“四谷”创新创业资源外溢的“载体”。 技术制造承载区。 其中,宜兴环保科技园将通过建设零碳创新中心、西门子能源技术制造中心、环保装备标准化技术创新中心、碳金融等,打造“创新零碳谷” .
“合为一团火球,散为满天繁星”,艺兴的“多点”布局正是这样鲜明的特色和强大的协同效应。 和联智能制造科技园、通用航空产业园、5G智慧小镇……针对宜兴现代产业发展体系,18个镇街在太湖湾科技创新带找到了各自的发展定位,各有特色。特色产业科技园区实现多点联动。
打造生态型城市客厅,吸纳一流科技创新资源
“规划的编制要考虑宜兴有什么,即如何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使其成为宜兴科创带的硬实力和特色品牌。” 宜兴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何小进坦言。 不可复制的生态和人文优势,是建设好科创带的底气和底气。 以生态、人文为灵魂的城市客厅,吸纳一流科技创新资源。
打造湖光山色的生态标杆区,宜兴不仅要着力种植厚实的生态基地,还要抓好太湖治水等生态环境治理,天蓝、水清、和净土。 更好的空间支持。 眼下,宜兴正在深挖城市的内涵。 未来,宜兴将着力拓展南方休闲养生和特色文化体验功能,加快打造西九、团九、东九到太湖的特色水城景观,以及沂南山到宜兴的山城景观。宜城市。
据宜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宜兴还将充分研究“沟”的形式,创新打造生态空间与城市空间有机结合的环湖创客基地、湖荡艺术村等。和数字村。 商业业态,以及滨湖马山等片区错位发展,为科技创新项目落户提供了更好的空间支撑。
优质的山水人文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蕞终要转化为科技创新的发展动能。 围绕文旅功能与科技创新需求相结合,宜兴将谋划打造科技峰会、产业峰会等品牌会议,依托洋羡生态旅游度假区、大年华湾等文旅项目,加快宜兴发展高端会议旅游。 在这样的目标定位下,宜兴创新性地提出打造“院士之家”的创新平台载体。 据了解,“院士之家”将建在紧邻产业园区、生态优势突出的区域,集服务、交流、引智、助创等功能于一体。 前期以生态旅游村为重点,邀请和吸引院士、专家团队来沂进行学术交流。 未来,我们将扩建科研创新园区,探索完善科研试验区、创新服务区等功能,开展人才、技术、项目对接。
“宜兴立足科创带,目标明确,要建设成为环湖环湖的生态标杆区、科产城人融合的人文示范区、区域协同引领区科创资源聚集地,现代产业集聚的绿色循环领跑区。” 陈寿斌表示,未来科技创新要素的注入将带动产业、生态、人文、城市的振兴,科技创新将成为宜兴市的新IP。
上一篇:宜兴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崛起
下一篇:蓄势待发,美控秋季大会将于11月18日盛大开幕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